坚持国史研究的实践观点和矛盾观点

2018-02-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历史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正确的历史观有利于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正确的世界观也有利于巩固和增强正确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和矛盾观点既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是世界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深刻蕴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历史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基本点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即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存在两个相互联系的根本对立:一是世界观上的根本对立,二是方法论上的根本对立。对物质与意识关系问题的截然相反的回答,形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在世界观上,正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指出的,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而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在实践与认识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在方法论上,也正如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所指出的,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弄清楚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这就是矛盾观点或称矛盾法则。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和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点,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将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用于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总结历史经验,确立和巩固党的思想路线,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两篇光辉的历史文献,科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集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认识的发展规律、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

  实践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物质力量,矛盾则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而且实践是充满矛盾运动的实践,矛盾在实践中存在、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解决。实践与矛盾、实践问题与矛盾问题,是内在联系而不可分的。《实践论》强调实践观点是唯物辩证法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论述的是唯物而辩证的认识论,《矛盾论》揭示的则是客观事物和实践主体发展的内在机理和基本逻辑,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法。

  从实践和矛盾意义上理解国史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以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为认识对象和认识依据。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中,可以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基本主题概括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与实践的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这一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史、奋斗史和发展史。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一历史进程、内涵与本质,需要从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入手,揭示中国社会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矛盾的发展变化。这样所反映的历史才是活的、具体的、合乎实际的,也是合乎前途光明、道路曲折这一一切正义事业发展的历史逻辑。从实践的意义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党领导人民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进程。这一实践把当代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联系和贯通起来,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它来自于人民,人民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主人。党是这一实践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政治优势,是推动当代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基础。

  从矛盾的意义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党领导人民从人类社会发展、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和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并不断解决各种具体矛盾的进程。中国坚持什么样的主义、走什么样的路,要看其是否适合中国国情、是否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我们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解决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努力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正是在不断认识和解决社会矛盾中向前发展的。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崔蕊满)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