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二十题之“人类命运共同体”】“天下兼相爱则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2022-09-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指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有一个世界,作为延续自古代中国“以和为贵”的最新创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即世界的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由各国共同分享。梳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和发展历程、探究其提出的内在逻辑,是充分认识且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前提,也是更好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一步落实的理论基础。

  一、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此后,习近平主席在多次国际演讲中提到相关概念,2013年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中提到“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2013年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时提到“全非洲是一个命运与共的大家庭”。人类命运共同体及相关概念的提出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奠定了总体基调。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一般性辩论上的重要讲话中再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其高度的政治智慧、卓越的领导才能,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导和发展成为中国对于国际关系常态化的建设方向,并逐步形成体系,在深度、广度和高度上不断拓展。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提出一个有关人类的哲学问题:“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由此提出“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的“中国方案”,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并由此指出国际关系演变积累的一系列公认的原则,而这些原则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阐释了怎样建设、建设一个怎样的世界,阐明了中国要为这样的世界做些什么,从原则、立场和方法上道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与核心要义,为后来倡导建立区域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领域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了基础,摆正了方向。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先后在众多主场外交场合中提出构建区域性的命运共同体,提出“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倡议打造中阿命运共同体”等等;同时陆续提出构建行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如“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等。这些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和落实,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其目的是通过打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典范,最终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规划和实施充满了时代前景,彰显着历史必然。

  二、缘何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 

  站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以和邦国”,和平的血脉自古就融入了中华民族,和平的基因很早就植入了中国人民。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仁义礼智信”等积极的人伦价值成为我们看待世界的独特方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外在世界规律性的分析、思考和领悟,来调整自己与外在世界、本国与外国的关系,以此形成一种“国际关系”理念。这样的思想形成方式,自古而然。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互帮互助、互惠互利,体现着中华文化一贯的价值追求和人文关怀。

  站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人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与中国国情、世界局势相结合,创造出有别于西方讲究“对立”的国际关系理论。从1955年的万隆会议,周恩来为解决中国同印度的领土边界问题,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再到1974年毛泽东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会晤时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再到习近平主席提出并且不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入和落实。从根本上讲,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世界形势的结果,更体现了中国融入世界、世界包纳中国的宽广胸怀和广阔视角。

  新时代以来,世界需要发展的中国。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深刻变革,世界经济低迷,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前进,地缘政治热点此起彼伏,恐怖主义、武装冲突时有发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全球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而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蔓延加速了这一趋势。据统计,全球仍有8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当中,近6000万儿童未能接受教育……残酷的现实需要大国的担当和使命。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不断积累、不断升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将自身发展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也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中国人民将坚持与世界各国人民命运与共,在世界大局和时代潮流中把握中国发展的前进方向、促进世界各国共同繁荣。

  新时代以来,中国需要和平的世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2020年底,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但与此同时,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依旧道阻且长。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因此,只有坚持不懈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才能实现对话协商、共建共享,才能实现合作共赢、交流互鉴,才能实现绿色低碳。中国也才能在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同时实现世界各国的发展。

  三、何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加强对话协商,提高政治认同。沟通是双方面的,既要与国际社会对话协商,也要讲好中国故事。大国关系是国际关系稳定的“压舱石”,对于国际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大国之间首先要加强对话协商,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回应重大历史关切,努力管控分歧,在此基础上提高政治认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根基。大国与小国之间要做到平等相待,在国际关系原则和国际法的框架内加强沟通对话,消除偏见误会,走向合作共赢。对于中国而言,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将中国的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用各国人民听得懂的语言宣传和讲述,由此提高对话协商的效率和质量,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面。

  深化务实合作,增进政治互信。一方面,是关于全球治理中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亟待解决问题的合作。例如在应对新冠疫情蔓延的当前,全力搞好疫情防控,发挥世卫组织的领导作用,加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共同护佑各国人民生命和健康,通过全球各国在疫情防控方面的务实合作,增进政治互信,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过程中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又如在全球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的今天,全球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重任务,我们应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绿色转型为驱动,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通过形成绿色发展的共识,在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公平合理的务实合作过程中,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增进政治互信。另一方面,是对于区域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互惠互利、共享共赢的务实合作。如2021年习近平主席承诺将向上合组织国家提供1000名扶贫培训名额,建成10所鲁班工坊;中国将同非洲共同实施“九项工程”,为非洲国家援助实施10个医疗卫生项目,向非洲派遣1500名医疗队员和公共卫生专家等等。凡此种种,中国通过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互利共赢的措施,不同于西方带有政治条件的国际合作,真正做到了“口惠实至”。通过深度的务实合作,在共建共赢、互惠互利中增进政治互信,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一贯原则,推进伙伴关系。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中国始终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坚持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伙伴关系政策,形成一系列有关大国关系、周边关系以及对非关系等理论和政策,指导着各类伙伴关系在新时代不断向前。2001年,中国、俄罗斯与中亚四国建立起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建设性伙伴关系;2018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提出:“我们要继续在‘上海精神’指引下,同舟共济,精诚合作,齐心协力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自2000年首次开展中非合作论坛后,中国与非洲的关系更加紧密;2018年,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指出“携手打造责任共担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维护中非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使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更加充满期待。2018年,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宣布中阿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20年,习近平主席在第九届会议的致信中指出,要“推动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走深走实”。亚洲国家大多是我们的近邻,中国始终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政策,通过加强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坚持一贯原则,以构建伙伴关系为基础,加强战略沟通协调,逐步构建区域性命运共同体,使多方关系行稳致远,从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重要一步,也是必经之路。

  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中国古语亦有云:“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在当今国际关系当中,我们已然跳出“历史周期率”,力图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不去追逐“零和博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自然是应时代之变、应人民之需,其所倡导的理念和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现共享共赢。唯有在认同的基础上推进,在互信的基础上共谋,才能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基础上的互利共赢,才能实现中国与世界的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国史系)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理论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毕雁 实习编辑:柏敏华)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