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正确方向

2024-04-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基础和支撑。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把握中国农业资源禀赋、农村发展历史及现状,唯有这样才能守正创新、开拓进取,实现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性目标。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巩固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乡村振兴必然是空想。《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坚持党对农村工作领导,就是通过党的组织领导体系,确保全面、准确地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党的体制优势和组织优势,最大限度地协调、调动相关资源,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现实难题。党中央是党的领导核心,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统一制定农村工作大政方针,统一谋划农村发展重大战略。地方各级党委贯彻党中央以及上级党委关于农村工作的要求和决策部署。
  坚持社会主义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土地作为农业的最重要生产资料,是与农村经济制度紧密相联系的。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农民获得了自有的土地,并经过合作化运动形成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土地所有制。从全国来看,即为城镇土地国家所有制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性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的基础上,推动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主体分离的改革实践,实现了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既确保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构建了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坚持追求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中国式现代化只能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在新时代的重要体现。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度是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土地不仅是农民依赖的重要生产资料,而且也是农民生活保障的基本来源。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制度基石。我国现行的农村四项基本制度,即基本产权制度、基本组织制度、基本经营制度和基本治理制度,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构成我国“三农”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制度基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年)指出,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规定,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集体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农村基本组织制度是党支部(含党委、党总支)领导下的村庄共同体制度。党组织位于村庄共同体的核心地位,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全面领导农村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农村集体组织内实行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制度。农村基本治理制度是党支部领导下以集体经济为支撑的村民自治制度。
  二、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的首要任务。中国国情和国际形势对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9%,耕地仅占世界耕地的9%,人均耕地面积位于全球第126位之后,美国人均耕地面积是我国的5.26倍。我国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资源的1/4,是美国水资源的1/5。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新要求,我们不仅要确保口粮的高自给率,而且要提高大豆等油料作物的自给率。同时,我们不仅要确保主要粮食作物产量,而且要有计划地逐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粮食等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另外,我们要提高粮食生产者的种粮食收益,让农民自愿种粮、热爱种粮,保证粮食安全的可持续性。粮食安全涉及多种科学技术和管理学科。例如,粮食新品种涉及现代生物育种学,粮食种植与农艺学等相关,粮食生产组织与农业经济学关联。按系统论对粮食安全进行分析,不断提高粮食产出率和质量安全性,为粮食安全可持续性发展作出新贡献。
  构建农业技术服务支撑体系是长远战略。农业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一个关键又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是改造和提升亿万中小农户,包括文化素质、生产技术和思想观念等方面,提高农业的人力资源条件。集聚农业人才,不能仅依靠市场机制,需要加快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农业是承受双重风险、盈利较小的弱质产业,应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用制度建设推动人才向农业农村聚集。一些亚洲传统农业型国家或地区积累了成功经验,如日本的农协、韩国的农协和我国台湾的农会,其共同特征就是为农民提供多方面的有效指导服务,包括生产服务、农艺指导、业务培训、产品营销等。我们可以从中借鉴有关经验,满足我国广大中小农户的迫切需求,帮助他们从传统农业生产者向现代农业生产者过渡转型。从这个意义上讲,构建适合中国农业现代化需要,以政府公益性为主兼具市场化操作的支持体系,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政策举措。
  提高财政支农效率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近20年来,国家财政加大“三农”投入,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等,需要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这就要求加快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例如,通过农业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形成由国家技术支撑和严格审计制度的施工单位,强化公有制为主体的投资建设主体,建设高质量的农业基础设施,确保粮食安全工程能够真正发挥应有作用。同时,加强财务审计、纪检巡查、项目评审、绩效考核等,从全方位和多视角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
  三、尊重农业发展规律,瞄准农业科技前沿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必须尊重农业发展规律。农业农村现代化伴随着改革开放创新过程。加强农业对外开放,既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对此,我们要加强对世界农业问题的研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农村经济改革,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吸取国外失败经验,总结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注重研究世界农业发展规律,深入分析国际著名农业经济学家的思想观点,汲取其理论内涵和应用价值,这有助于形成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理论创新。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有利于我国与其他国家建立稳定的农产品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改善引进农业外资和技术人才的环境,促进农业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有助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要把目标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即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历史性交汇期、世界格局深度调整期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深刻转型期的叠加加速演进,新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引领农业步入智能化时代。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5G通信、物联网、大数据、新传感器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和智能技术,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等为代表的前沿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以酶工程、发酵工程、转化与催化、营养与健康技术等为代表的生物工程技术,以3D打印、智能化装备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推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显著加快,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形成新突破、新业态和新产业。这不仅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直接可应用的技术突破,也为农业产业革命带来新的理念和思路。
  农业现代化伴随着学习吸纳提高过程。我国无论是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科研能力、智能化平台建设、农业生产者文化技术水平等方面,还是农业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农业生产管理能力、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与一些农业现代化国家相比,都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距。要加强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加快学习、吸纳、转化和创新的步伐,努力抢占世界农业科技竞争的制高点,牢牢掌握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主动权,为我国由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