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高端研讨会暨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发布会在厦门大学举行

2024-04-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译心 李永杰)4月13日,“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高端研讨会暨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发布会在厦门大学举行。本次会议聚焦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的相关学者就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数字经济的发展态势、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的互动关系等主题进行深入研讨与交流。同时,会上发布了由厦门大学经济学科编制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报告(2024)。本次活动由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厦门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厦门大学邹至庄经济研究院联合主办,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厦门大学新质生产力研究发展中心、厦门大学习近平经济思想教研中心承办,《中国经济问题》编辑部协办,由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福建省数字经济联盟指导。 

活动现场  主办方提供

  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13日上午,会议开幕式正式举行。福建省社科联党组成员、秘书长,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洪金镖,厦门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经济学院金融系主任潘越教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院长周颖刚教授分别致辞。
  洪金镖表示,厦大经济学科紧扣时代脉搏,立足学术前沿,组织召开“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高端研讨会,并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进行测度和发布,这对于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均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潘越表示,两会胜利闭幕后,厦门大学迅速设立了新质生产力研究发展中心。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的隶属机构,该中心将致力于理论、应用和实践研究,促进学科交叉,建设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此次活动是厦大担当学科使命,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举措。
  周颖刚提到,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数字经济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阐释其深刻内涵,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在此背景下举办本次研讨会,为进一步探讨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本质、数字经济的最新发展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提供了交流和学习平台。
  开幕式由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蔡熙乾教授主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湘江实验室主任、中南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陈晓红教授以《“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与产业发展》为题作报告。她认为,数字经济时代,需要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当前人工智能已经进入了大数据、大模型、大算力时代,新一代人工智能将通过大模型、可信人工智能、可解释人工智能、可编程人工智能、脑机融合等融合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创新发展的实践工作包括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创新智慧社会治理模式,加速制造业提质增效,赋能资源能源环境协同管理,重塑医疗体系服务能力,促进数字产业创新发展等。数字经济时代,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及应用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拓展,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构筑竞争新优势中展现新作为。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席教授石勇以《数字经济的发展与未来》为题,总结了数字经济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我国数字经济正面临“大而不强、核心技术被‘卡脖子’、国际话语权不足”三大挑战。把算力资源、数据资源转化为智力资源对于发展数字经济具有重大意义,这需要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合理布局全国数据中心。使用大模型分析海量数据会产生巨大的能源消耗,而发展绿色生产力,解决大数据中心枢纽节点与碳排放目标之间的矛盾显得尤为重要。石勇建议,发展数字经济要强化数据开放与保护、建立“一卡一码”民生服务体系、推动大数据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建立面向全社会征信体系、加强“卡脖子”工程政策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际话语权。
  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发布会举行
  为了准确及时衡量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为各级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厦门大学经济学科测算了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基于省级层面数据,综合经济统计、文本挖掘、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多种数据,综合评估了31个省级行政区(不含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澳门特别行政区)产业发展、基础建设、政策支持、劳动力培育各维度上科技发展、数字转型、绿色经济的各项指标,通过主成分法汇总,形成一套多维指标的评价体系。
  计量经济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副主任钟锃光从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指数构建方法、指数和发现解读等方面对由厦门大学经济学科绘制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进行了详细介绍。
  钟锃光提到,《报告》显示,从综合指数结果来看,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出现较明显的区域聚集性。北京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程度排在第一位,显著高于其他地区,而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程度也普遍较高。
  《报告》显示,我国新质农业发展呈现相对比较均衡。中部省份也有亮眼表现,新质农业发展指数较高地区往往在农业现代化和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从而提升了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从《报告》结果来看,我国新质工业发展具有规模效应的特点。除上海、北京等直辖市外,排名靠前的广东、江苏、安徽、湖北、四川、湖南、浙江、福建等省份,其第二产业规模均名列前茅。这些工业强省依托工业规模优势,通过自我强化和规模效应,逐渐扩大在新质工业方面的优势地位,成为新质工业发展的“头部省份”。在新质服务业发展上,上海、福建、北京的新质服务业发展明显领先其他地区,其他地区的总体差异不大。
  《报告》显示,北京及东南沿海地区的新质生产力基础建设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且排名靠后的地区与上游排名地区的差距较大。《报告》建议,东北、西北、西南地区可以成为下一步基础建设的重点投资区域。
  《报告》显示,对新质生产力政策基础排名靠前的省份包括江苏、广东、河北、贵州、黑龙江等,这些省份非常重视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在政策出台、媒体宣传上成绩显著,但是基于政策传导的因素,影响力尚未在结果中明显体现。
  如何加快推动我国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通过对科研人数、教育经费、本科以上就业人员占比统计,目前北京、上海作为科技教育高地,引领了全国的新质人才培育。《报告》建议,各地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建设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课题组组长周颖刚教授表示,后续将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加强数据收集和评估工作,扩展社会合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决策参考。
  多方面深入研讨新质生产力
研讨会现场  主办方提供
  本次会议共有六位专家学者带来主题演讲,他们从新质生产力的丰富要义、现代化产业发展、数字化发展等视角出发进行深入研讨与交流。
  南京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葛扬教授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意义。他认为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基于三次工业革命等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脉络,新质生产力是对科技进步推进生产力发展的经验总结和提炼。结合我国和全球发展现状,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显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前瞻。葛扬详细解读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强调其“新”“质”“力”三个方面,即不仅包括各种生产要素的创新发展,也包括生产要素结合方式的创新发展,要求相应的发展模式和机制与之适应。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表现在助力人口规模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五个方面。这些内容体现了新质生产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徐龙炳教授通过案例研究,阐述了数字经济如何培育新质生产力,以及新质生产力如何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新质生产力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他提出,通过平台衔接要素流动,可以促进新质生产力和数字经济的互惠共生。他通过苏州工业园区数字科创平台、华润啤酒与蚂蚁数科的合作、微众银行微创投平台等案例,详细说明了数字科创平台和数字金融平台在人才集聚、技术攻关、成果转化、链接产业生态金融服务、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以及提升劳动者财富获得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徐龙炳基于现有研究提出了几点思考,包括关注数字金融平台的新型社会角色和完善治理体系等。这些思考旨在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和数字经济的协同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张勋教授从消费端和生产端两方面描述了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状况。从消费端来看,中国消费互联网的发展领先全球,而数字金融在其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生产端的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则有待进一步提升。他从福利效应的角度分析了数字经济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的可行性和政策意义。张勋教授团队发现数字经济的福利效应高于大部分重大政策,强调了数字经济可以降低贸易成本的重要性,缩小地区间数字经济发展差距可以带来重大的福利效应。数字经济不仅对供需端产生了巨大影响,还产生了一系列的溢出效应,包括缓解数字鸿沟扩大及其负面效应;重塑传统金融格局;促进非农就业和加剧市场竞争等。最后,张勋提出数字经济发展在当前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第一是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制造业企业融合深度不够;第二是需要评估数实融合过程中的价值共创效应;第三是需要解决数实融合过程中的利益分配问题。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周文慧教授表示,随着技术的进步,零售商现在能够实时获取并分析大量的市场数据,不受时空限制,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市场响应速度和决策效率。周文慧教授团队研究表明,与现有文献中普遍认为的制造商主导供应链、零售商不愿共享数据的观点不同,大型平台型零售商实际上已成为推动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关键力量。作为供应链主导的大型平台零售商通过发起信息共享计划,逆转了供应链的传统权力结构。他指出:第一,零售商是否会选择信息共享取决于供应链中的权力结构;第二,信息优势和先发优势是相互替代的,拥有信息优势就需要让渡先发优势,反之亦然;第三,在垂直结构中,信息共享对整个供应链来说不一定是好事,很可能拉高双重边际效应。这也是从供应链视角来看发展工业互联网的一大阻碍。
  潘越在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她首先阐述了金融在支持新质生产力方面的基础功能,包括资本支持、风险管理和定价等,具体表现为金融的资金融通功能为企业提供资金保障,风险转移与分散功能有助于企业专注核心竞争力,以及价格发现功能引导资金流向有效配置。随后,潘越提出了当前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如市场资源供给有限、风险管理市场不成熟、市场定价机制不完善等,并通过案例具体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潘越提出了解决策略,包括风险共担与社会信用体系结合的融资模式、风险管理工具创新与投资者教育强化、定价机制完善以及金融学科改革。这些对策旨在缓解融资压力,加强风险管理,优化定价机制并推动金融学科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主任张兴祥教授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对制度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系进行了阐释。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他先介绍了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主要特征和演化路径。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正是科学技术、生产工具等不断演化的结果,标志着人类社会已进入“算力”时代。继而,张兴祥对“松绑”放权事件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评价进行了回顾。紧接着,他梳理了从“松绑”放权到“放管服”改革的四个发展阶段。四个阶段的更迭演进,实际上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中寻求二者的最佳结合路径与生产关系的最优实现形式,通过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最后,张兴祥指出,要以“放管服”改革为主线,强化制度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质量变革。
  13日下午,会议设置圆桌论坛环节,邀请金牌厨柜家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T总监陈志永,联通智慧足迹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东南区域总监李建汀,蚂蚁特工(厦门)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志坚等三位业界专家围绕“如何让新质生产力更好地赋能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这一议题展开演讲与讨论。此外,会议设置两个分论坛,分别以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为主题,共有八篇论文于会上报告。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