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逻辑与实践进路

2024-03-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当前,国民经济正处在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叠加期”,虽然国际形势不利因素交织,国内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但中国拥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以及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经济的内生动力和韧性强劲。只有坚持系统观念和问题导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能长风破浪、行稳致远。

  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

  动力和生产力的变革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最根本、最深远的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强调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实现上述变革指明了方向。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要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依托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政策平台,集聚创新资源,构筑人才高地,建强科技金融,塑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大幅提高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二要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我国拥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军队科研机构等多元创新主体,不乏“创新孤岛”,协同创新质效不高,要推广深圳新型研发机构的有益经验,综合发挥市场化整合和建制化组织作用,构建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创新共同体。三要形成产业集群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要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尽快形成产业的集群优势。可加强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三大城市群内创新型城市与制造型城市的协同联动,在北京与天津、上海与苏锡常、深圳与东莞之间试行“前所后厂”(“所”指研究所,“厂”指生产线)的分工结构。

  统筹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畅通国内大循环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九大任务,其中包括“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乡村全面振兴,不能只靠农业农村农民“单打独斗”,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离不开“四大板块”、“两大流域”、19座城市群的协调对接。根本途径是落实党的二十大所提出的“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

  一要发挥龙头城市引领带动作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深圳和上海抓住中央兴办经济特区和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性机遇,崛起为大湾区和长三角经济总量最大的单体城市。未来两城要发挥好经济增长极、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的作用,推进首创性改革和引领性开放,增强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把发展落差的势能变成协同发展的动能,服务提升城市群整体效能。二要通过实施“强省会”战略在中西部培育多个中心城市。以成都、重庆、武汉、郑州、西安等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科学把握近期目标和中远期目标、城市建设速度和人口聚集规模、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政府和市场、承接非核心功能疏解和城市自身发展、城市建设和周边乡村振兴等重大关系。三要强化县城在县域经济体系中的枢纽地位。提升县城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水平和基础公共服务、产业配套功能,更好发挥县城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因地制宜发展建制镇,以建制镇为节点沟通县城与乡村,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

  统筹制度开放和全球治理,推进世界现代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既是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开放相结合的现代化,又是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的最大引擎。中国将一如既往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完善细化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

  一要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依托中央商务区、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港、空港经济区等特定区位,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进口潜力、放宽市场准入、增强外资吸引力,协同发展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二要利用全球多边经济平台发出中国声音。坚定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权威性和有效性,积极推动恢复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正常运转。推动二十国集团秉持团结合作初心、坚守协商一致原则,落实缓债倡议,开展数字经济、绿色金融、反腐败等框架内合作。支持亚太经合组织奉行开放的区域主义,建设开放、活力、强韧、和平的亚太共同体。发挥东亚峰会在打造增长中心、增进政治互信、坚持东盟主导、维护海上安宁的积极作用。三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发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及其秘书处的作用,落实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国民待遇”,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尝试“一带一路”同美国“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欧盟“全球门户”计划的战略对接,深化中国同中东欧、中亚、东盟、海合会、阿拉伯、太平洋岛国、欧亚经济联盟、非盟和拉共体的“一带一路”伙伴关系。

  (栾永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党委书记;刘启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